主頁 - 新資料 - 歷史年表 - 書畫 - 錢幣 - 集郵 - 失落的文化 - 網站鏈接 |
以薤葉篆書寫的孝建四銖 我翻出讀書時買的兩枚孝建四銖。這兩枚錢我買了很久,一看錢文,卻又大吃一驚。因近年所見的孝建四銖的錢徑多是20毫米以上的,錢文和錢郭都凸出很多,錢文和錢郭較闊。我這兩枚又輕又薄,錢徑又小,錢文也很模糊,錢文卻又確是薤葉篆書,實是費解? 所以起初也懷疑當年定是受騙了。 花了幾天時間找資料,才知道自己大驚小怪,可能因我近年很少關注先秦及南北朝古錢。 原來由於元嘉年時的四銖鑄不逢時,鑄于倉促和草率,雖然薤葉篆文字精美,但是鑄工還是較差的。再加上私鑄、濫鑄、大小、厚薄、輕重,所以有較大差異。聞說清道光年間,在今江蘇常州曾出土一罐孝建四銖,為古泉藏家呂堯仙所得,經拓出後,竟有傳形、合背、面背倒書、缺字、四星、四出等54種不同版別。古泉家孫仲匯先生談及孝建錢時說,此錢在清中期仍十分罕見,京師一枚索价二三万,相當于普通人家一年的生活費 。真可謂驚人。 魏晉南北朝時,東晉元熙二年(公元420年),劉裕已經進位至相國及如九錫,他迫晉傀儡皇帝司馬德文禪讓,即皇帝位,國號宋,改元永初,是為武帝。後來至宋元嘉七年, 文帝劉義隆鑄四銖錢,其輪郭形制和五銖錢一樣,暫時解決了盜鑄問題,因為錢幣已經很輕了。孝建元年時(公元454年),孝武帝劉駿鑄孝建四銖錢,其重量及錢徑和四銖錢差不多,錢徑大約20至22毫米,其重量約3克。但是想不到到了孝建三年鑄的孝建四銖,其重量只有約1.3克至1.5克,及錢徑只有約18毫米。令人想起減重特甚,形如榆莢的漢未莢錢。(榆樹的果實扁圓色白,有膜質之翅,謂之榆莢。) |
|
大家不仿看看以下司馬光等史家怎麼記載孝建四銖的鑄造。 |
《資治通鑒》 卷第一百二十八【宋紀十】: |
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元年(甲午,公元四五四年) 春,正月,己亥朔,祀南郊,大赦,改元。壬戌,更鑄孝建四銖錢。. . . . . . . . . 世祖孝武皇帝上孝建三年(丙申,公元四五六年) . . . . . . . . . 元嘉中,官鑄四銖錢,輪郭、形制與五銖同,用費無利,故民不盜鑄。及上即位, 又鑄孝建四銖,形式薄小,輪郭不成。於是盜鑄者眾,雜以鉛、錫;翦鑿古錢,錢轉薄 小。守宰不能禁,坐死、免者相繼。盜鑄益甚,物價踴貴,朝廷患之。去歲春,詔錢薄 小無輪郭者悉不得行,民間喧擾。 【宋書 · 顏竣傳】: 「先是元嘉中,鑄四銖錢,輪郭形制,與五銖同,用費損,無利,故百姓不盜鑄.及世祖即位,又鑄孝建四銖.三年,……始興郡公沈慶之立議曰:……況今耕戰不用,采鑄廢久,鎔冶所資,多因成器。」 【通鑒·齊紀三】: 「建元末,奉朝請孔覬上言,以為:……宋文帝鑄四銖,至景和,錢益輕,雖有周郭,而鎔冶不精,於是盜鑄紛紜而起,不可複禁。」可證作「冶」亦通。 |
主頁 - 新資料 - 歷史年表 - 書畫 - 錢幣 - 集郵 - 失落的文化 - 網站鏈接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