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頁 - 新資料 - 歷史年表 - 書畫 - 錢幣 - 集郵 - 失落的文化 - 網站鏈接



    淺談中國書法的源流:

    書法和日常寫字不可以等同理解,寫字但求清晰和準確,達到交流的目的就可以了。而書法是一門傳統的藝術,有一定的規範和法度。書法以簡練的線條造型,表現出各種復雜的意境和情趣。其美學的價值,已經超越了寫字的範圍,達到一個較高的藝術境界。按書法的源流追溯起來,在隋唐以前,書論以札記漫筆居多,沒有“法”方面的理論,但是一般寫字的零碎經驗還是有留傳下來的。

    中國文字的歷史約可追溯至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,我們在原始社會晚期的仰韶文化中,出土的陶器往往發現一些刻劃記號的圖案,這些早期的圖案相信是一些古代的記事的圖畫,也可以說是我們的象形文字。漢字源于象形,造就了豐富的筆劃和復雜的形體結構。象形這種特性成為了書法美的部份基礎。漢字的書法也可以說是得天獨厚。

    至於信史時代開始的商代(BC16OO–BC11OO),我們不難發現刻於龜甲獸骨上的卜辭類的甲骨文。到了周代出現了鑄於青銅器上的文字–鐘鼎文。

    秦代(BC221–BC2O7),李斯受命整理和統一了文字,簡化了大篆而成小篆。小篆字形成高而夾狹,十分規整。中國的漢字有了較統一的規範。由於小篆書寫較為嚴緊,使用起來並不方便,民間較喜用草率的篆書,而隸書處於萌芽階段。漢字趨於平直、字形也漸漸偏向於較扁。

    西漢(BC2O7–AD8),漢字開始由繁變簡,漢字的筆劃產生了變化,或者可以稱為隸變:出現了點、橫、豎、撇、捺等較為藝術化的演變。而漢字趨向於較為現代感,至此,漢字巳脫離了古文字階段而走上今文字,并基本定型。

    東漢(AD25–AD22O),代表隸書特點的波筆捺腳趨于明顯,筆勢靈動,使轉變化豐富,結構活躍而平正,不受界格束縛,但橫直成行,隸書已經成熟而變成八分書。在印象中,東漢熹平四年(AD175)首次有石刻把書刻文字稱為書法。書法被看作一門藝術。在刻石上面,同時出現了書寫者和撰文者的署名。反映出當時人觀碑時存在著審美的眼光。

    三國至魏晉南北朝(AD22O–AD581),是隸書到楷書(又稱真書)的過渡時期。漢字書體半隸半楷。在隸書發展至楷書的過程中,出現了行草一類的書法。書法的特色較為自由,不像隸書楷書那樣拘謹。首先出現的就是章草,它在漢代巳經出現在竹簡上了。章草也可以說是隸書的草體,但寫得較為草率,簡捷而成,仍保存著隸書的特點,字形扁平而有波筆,字字分離。在魏晉南北朝出現的今草體勢由扁平趨于狹長,沒有波筆,多以筆鋒尖運筆,每字之間常以牽絲相連。當時以二王法書,最為人稱道。行書是介于楷草之間的一種書體,寫得比較放縱和流暢如近於草書的稱為行草。如寫得比較端正平穩,近於楷書的稱為行楷。行書的伸縮性較大,變化也多,兼備了實用和藝術兩方面的特性。

    隋代(AD581–AD618)漢字隸意漸漸不明顯乃至消失。這一時期的楷書保存了魏晉南北朝的結字自然開張,古朴粗獷的美感。

    唐代(AD618–AD9O7),楷書發展至成熟階段。歐、虞,顏、柳書學造詣最為深厚。書法理論著述到了唐代亦如汗牛充棟,也可以說此時中國書法史發展到最高峰。

    宋代(AD96O–AD1279)書法基本上承緒唐代而發展,雖然其成就不可與唐代比較,但蔡、蘇、黃、米,四大書家實非等閒之輩,仍保持著相當的水平。唐宋不失為書學的昌盛時期。

    元代(AD1271–AD1368)元代書法受到宋代的影響很大,幸好當時趙孟頫、鮮于樞等人大力提倡師法古人,傳統的法度得到恢復甚至有所發展,特別在帖學方面。元代較著名的書法家有趙孟頫、鮮于樞和康里子山等。

    但明以至清末書法已走向中衰,明代善書者有祝允明、文徵明和王寵等。至於清代以四家較著名,即翁方綱、劉墉、梁同書和王文治等。現代我特別喜歡沈尹默先生,其書風剛健遒勁,卻又見秀雅飄逸。他嘗倡導以腕行筆,其力作【二王法書管窺】更對後學啟示良深。近年我國國力增強,世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濃厚興趣。而國內教育當局對書法尤為重視,在全國各地的中小學設立了書法課程。炎黃子孫在傳統文化中找回自我,使中國書法重登大雅,舉世珍重,實在可喜可賀。





主頁 - 新資料 - 歷史年表 - 書畫 - 錢幣 - 集郵 - 失落的文化 - 網站鏈接
由於水平有限,資料如有不當之處,還望方家指正賜教,不勝感激。為其樑









eXTReMe Track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