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頁 - 新資料 - 歷史年表 - 書畫 - 錢幣 - 集郵 - 失落的文化 - 網站鏈接





雍正寶川局錢幣

- 稍少見清錢之二



以下為個人對雍正寶川泉的淺見。

滿清政府入關後,認為四川省清初戰亂,人丁單薄,而張獻忠的大西國主力仍在川省,四川政局很不穩定,若是當時鑄錢不乎合市場經濟。順康年間,陝西、甘肅及云南、貴州一帶戰火不息,四川介於西南和西北之間,兩面受戰爭影響,戎馬往來,地方凋敝。到後期三藩亂起,四川再受戰爭之害,以致大片土地荒蕪。

在黃鴻壽先生編的清史紀事本末中有以下之描寫:「獻忠於元年八月,據成都僭號大西,改元大順,名成都曰西京。遺孫可旺、艾能奇、白文選等,分屠附近諸郡邑。全蜀數千里無人跡,川中民盡。
順治十八年時,耕地面積只有一萬餘頃,約是明萬曆時的十分之一。據清史稿列傳六十一中記載,康熙時的地方官王某向皇帝面陳時說川中男子只有一萬八千餘人,又說自己在川督運軍糧時,親見:「荒煙百里,滿目瘡痍。」。後來經約康熙七年時的四川巡撫張德地上書皇帝,積極組織從各省遷民,由四川負責落戶並支付遷民路費。經近一世紀,四川人口繁衍始多。我覺得清初時,四川沒有官鑄制錢是乎合歷史事實的。

寶川局制錢始鑄較遲,康熙四十二年,曾有開爐一說,後來也不了了之。一般的文獻如清朝文獻通考,說雍正寶川局錢始鑄于雍正十年。開局於省城成都府,設爐八座,錢幕滿文,鑄寶川二字,每年開鑄二十卯,用銅鉛三十二萬觔。鑄期不長,只是四年。鑄錢也不多。(乾隆二年,四川巡撫碩色奏言,寶川局開鑄以來,兵民稱便,但出錢無多,配支兵餉尚不及一成之數。) 由此可見當年雍正寶川局鑄錢不多。
(日前思考清錢爐記的問題,偶然想起,雍正寶川局設爐八座,是否有八種爐記呢?當然會機會很微。不過,引伸到版別就不同了,雍正寶川局最少有八組不同的技工工作,鑄爐八座,沒有理由八座鑄爐生產的制錢一模一樣,相信多少也有點不同,即使它的分別是很少的。所以我覺得或多或少應約有八種不同的版本,分別太少的也可以理解為小版別。我這種想法未必正確,卻可以解決了雍正寶鞏局,雖然鑄錢只有兩年,設爐十二座,而版別眾多的部份問題。不過這些都是我個人不成熟的想法,或者雍正寶鞏局版別眾多的原因是另一回事。)

我特別想講一講這枚編號圖#4的雍正錢是一枚俗稱大寶川的雍正寶川錢,因為錢背的滿文寶比較其他寶川滿文寶要大一點而得名的。其他的如圖#7和圖#15都是大寶川版。
我個人做事較為急燥,我集雍正錢常吃虧是意料之事了,自己泉識太淺也無奈。我只能在錯誤中尋找道理。找來真真假假的幾枚雍正寶川,掃上來和大家研究一下。

以下的雍正錢中,最少有六枚是假錢,其中兩枚是好朋友的,分別是廣州的小馬過河兄和北京的英鎊兄兩位,十分感謝他們借出圖片。 假錢中有些較明顯,也有假得太真的。六枚假錢圖片左上角都有英文字FAKE,說明該圖片所載為假錢。
雍正寶川泉有它自己獨特的風格 -「骯髒的外表」,有別於一般的雍正錢,其他九帝的清錢風格距離就更遠了。一般的雍正錢多是外表精整和清潔的,但雍正寶川給我的印象是錢面多數很髒,起泡的情況十分常見, 包漿特厚。錢背文字多漫瘓不清,滿文粘連較多,看不清楚。錢面起泡的成因,不知道是先天還是後天造成的? 究竟是當地天氣影響,還是蜀人用錢習慣? 又或者是制錢本身用料成份和鑄錢時環境所造成的?這些我都不了解。
曾聽聞有資深泉友說川局鑄錢用的砂型號太粗, 造成合翻模時字紋粘連。也有泉友說雍正寶川銅質一般不精,應該屬於膽銅,所以品相一般多不好,銅質起泡。現存的雍正寶川大多錢面腐蝕嚴重,很多甚至於地章帶洞,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。不過,無論如何,我覺得這些都是個好課題,適宜泉友作進一步探討的。
但是話又說回來,如果包漿特厚,文字漫瘓不清,粘連較多,看不清楚,個人覺得在網上其實是很難決定雍正寶川的真偽的。 再加上寶川小版別較多,鑒別就更困難了。也許因為雍正寶川泉難鑒別,而雍正寶川泉存世不多,自然有價,假的雍正寶川出現也就多起來了。從雍正寶川局的外表,引伸一個問題,就是現在看清錢,如果單看包漿,已經意義不大了。主要還是要看文字和制作是否有問題!

在我收藏的假雍正寶川錢中,只有一枚是買的時候,已經知道是假錢。因為它是一枚機鑄錢,兩百多年前的清代前期,中國當然不可能有機鑄錢。但是因為我想收集一些假錢樣本,也就買了。就是編號第8的那一枚假錢。還有就是錢幣的直徑,我是用銅卡尺來量度的,應和實際有少許出入。
如果發現雍正寶川錢外表干淨清潔,就要特別小心了。不過,假雍正錢通常都會有一個以上的破綻。有一種比較奇怪的現象,近年常見的假雍正錢往往都是水紅銅或紅銅製造的,而多以熟坑出現,生坑的比較少見。至於水坑的我個人尚未發現。或者因為水坑錢一清二楚,無法隱藏破綻。
近年曾見一種紅銅錢面帶粗銼痕的雍正寶川,制作異常精美,錢面干淨利落,可惜有資深泉友購後卻認為是偽品。我因無法上手,一時也搞不清楚是否偽品,不過連看幾位藏家的圖片,發覺這類紅銅寶川,錢面都是乾淨利落,也就懷疑起來了。

其中一位極資深的雍正藏家告訴我,這類假紅銅寶川錢,可能是用我國清代的新彊紅錢熔後重鑄的,其直徑大約27毫米,厚度約1.2至1.3毫米,大部份的假錢重量都超過5.2克。他的意思就是說其重量超過了常見的雍正一錢四分制錢。

也見過另一種錢面和錢背都是寬緣的雍正,整枚錢都異常乾淨作熟坑狀,其錢面四字筆劃粗幼過於平均,完全沒有中國書法的線條抑揚頓挫感,錢面的內郭和錢背的內郭差不多一樣寬,前後穿口一樣大,通字首筆微彎,我也不看好。
通常所見的雍正寶川局錢,錢面文字四字端莊工整。比較容易會見的有兩種版,即平頭通背小滿文寶字和平頭三角通背大滿文。背大滿文和背小滿文都作尖頭寶。背大滿文的錢徑較窄,約26毫米,泉友常稱之為大寶川版。而小滿文的寶川卻錢徑稍闊,約27毫米。而作三角頭通背大滿文錢徑約26毫米的寶川稍少見。一般常見的寶川錢通字都作平頭雙點,而通字的用部呈日字形,若用部是呈田字形,就要小心了。
一般來說,雍正寶川局錢的寶字,最後一點寫作方筆,寶字貝字部左右兩豎平行,若貝字部上大下小,多為其他雍正泉改刻。貝字的目部形狀扁平而不是窄長的。比較容易理解就是大家可以想一想,「 曰 」 字 和 「 日 」 字 形相 近 ,但是其實不同,也就是形狀扁平和窄長的分別 。雍正寶川局錢的正字每多在第三橫尾部有明顯的頓筆收鋒。
雍正寶川局背小滿文的寶川的錢正字呈四方狀,而滿文大寶川的正字則像東漢八分書一樣呈長扁形。雍正寶川局錢的錢面,內郭比較錢背的內郭要狹窄得多。
左圖編號第十三的是一枚假錢,但是有一點我也不明白,因為這是一枚手彫錢,造假時一定很費時間。這是我第一次買雍正錢時買的。回家清洗了假錢面的污泥後,就變成了這個樣子。

現在回望過去,我自己也覺得可笑,因為當時我是到一間比較大的錢幣店買的。買了幾枚各局的假雍正錢,包括這一枚假的雍正寶川錢,全部都是五元。事隔大概廿多年了,現在我也記不清楚,或者當年以為自己好運氣撿漏了。
早期的雍正寶川局錢鑄品比較的後期鑄品厚重。早期的鑄品約5.5克至5克之間,厚度約1.5至1.7厘米。後期的鑄品約為3.5克至4克之間,厚度約1至1.2厘米。圖#14是雍正十年的鑄品,是雍正朝寶川局的首年的鑄錢,但是它的重量只有3.9克,這點我也不明白為什麼這樣輕,只是標準重量的百分之七十五。

我發覺雍正川局首年版和大寶川版的分別顯著,就是看它們錢面的正字中間部份的分別,雍正川局首年版的正字中間部份稍為狹窄,而大寶川版正字中間部份要寬敞得多。

在錢背方面,雍正川局首年版的滿文寶比較大寶川的滿文寶小,但是比常見的川局滿文寶要大得多。圖#4、圖#7和圖#15都是大寶川版。它們的重量約是3克多些。也就是屬於一錢二分的輕制錢。
泉友們不妨記著,如果雍正錢錢背的滿文寶,是比較常見的同局滿文寶要大的話,那麼這枚雍正錢一定是雍正朝最後兩年的鑄品,也就是錢重一錢二分的輕錢了。 大寶川版是川局的後期鑄品,一般泉刊資訊認為鑄於雍正最後兩年是合理的。若只看圖片會難想像到大寶川版是比較輕和薄的版別。

最近又見一版似仿雍正十年版的假雍正寶川錢,其文字形象架構和真錢十分接近,但其雍字首筆一點卻露出馬腳,首筆一點寫成一短豎,一直穿過了第二橫。它的雍字部邊旁寫法充滿現代氣息,書法不合理。假錢錢面很清潔,文字除了背面中穿下部,差不多沒有粘連,雍字部第二撇很纖幼,真錢的第二撇要粗壯得多,而最後一撇首尾同樣粗幼。假錢的正字第三橫尾部由似隔夜油條微微彎下。雍正十年版 (圖#14) 正字第三橫向右平送收鋒。雍正十年版的寶字左腳極短,假錢寶字左腳較長。假錢的通字頂也不呈三角形而略呈方形。假錢錢面和錢背文字和郭邊的下邊線如流銅般成鋸齒狀,我認為假錢可能是燒鑄框模合櫳後,綑綁得不夠緊導致。
最近我因為要了解雍正寶南局的版別,我搜索了近幾年在互聯網上出現過的雍正錢圖片,看看雍正寶南局在版本上的小分別。在搜索的過程中,我自己感到有點詫異,寶南局的圖片很豐富,卻原來雍正大寶川圖片比較寶南局圖片要少得多,更莫說雍正川局初鑄錢了。

在雍正泉方面,我國現有資料太少了。一般集清錢的泉友給我的印象,比較注重康熙和咸豐大錢。目前網上的清錢論壇中,約百分之八十的帖都是討論咸豐大錢的,特別是樣錢和母錢,對行用錢探討較少。希望師友們在關注樣錢和母錢之餘,也探討一下普通的清代行用錢。

最後我希望通過我說出個人對雍正寶川局錢的淺見,拋磚引玉,引出泉壇上各位師友,不吝賜教,發表自己的意見,通過研討,讓我等後學,對雍正錢多些了解。謝謝各位的時間!

[華夏泉貨彙考-為其樑 April 2004]





主頁 - 新資料 - 歷史年表 - 書畫 - 錢幣 - 集郵 - 失落的文化 - 網站鏈接
由於水平有限,資料如有不當之處,還望方家指正賜教,不勝感激。為其樑












eXTReMe Track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