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頁 - 新資料 - 歷史年表 - 書畫 - 錢幣 - 集郵 - 失落的文化 - 網站鏈接














雍正七年云南臨安局制錢鑄品實錄

- 稍少見清錢之五

臨安局鑄錢始自雍正元年至雍正十三年,據前輩學者的研究,大至上分為十三版別。我個人對此原本曾有所保留的。我懷疑是否真的只有十三版呢﹖雍正朝在雍正六年後。每鑄新錢時,戶部都先為每個錢局雕制一枚祖錢,錢局再按卯鼓鑄。但是清代鑄錢有分春秋兩卯,是否春秋兩卯都用同一枚祖錢呢?現在我個人從所得的臨安局鑄錢樣本來看,雍正朝臨安局鑄錢大至分為十三版別,春秋兩卯都用同一枚祖錢應該是對的。

大家不難發現,臨安局的錢文較為粗獷,有別於中土的錢局錢文的精整和端莊,泉友每多稱云貴爐產品為邊爐鑄品。個人所藏臨安局鑄品重量最輕從三點六克至最重七克。樣本錢文雍正元年至雍正六年單點通,雍正七年至雍正十三年雙點通,元年至十一年為為一錢四分的制錢,雍正十二年起為一錢二分的較輕制錢。

本文資料取自個人收藏的云南臨安局制錢樣本,雍正七年的鑄品,全部是十五枚。錢徑從廿七點五毫米至廿八點三毫米,錢徑廿八毫米以上有五枚。厚度從一點二毫米至一點七毫米,重量從四點一克至七克。雍正七年的云南制錢應該都是一錢四分重的,即現時五點二二克重。經過三百多年歲月的磨擦,制錢樣本應該會較出爐時減輕了,我假定現時仍有四點八克以上的樣本,應該都是合乎當時的一錢四分重的標準了。所得樣本百分之八十合標準。

雍正七年的制錢樣本,錢面錢文雍字部四筆寫成,第二筆特別長,向左上角約十一點的位置指向。通字頂形狀有點像向左微傾的鐵飯窩,寶字部向右下傾斜,寶字貝部首豎短於次豎,因此貝字頂部向左下微傾。大部份樣本正字首橫收鋒處特別短,即正字的第二橫向右明顯伸出。為此我特別細心觀察臨安局的其餘十二年鑄品樣本,發覺只有七年版有此特徵。錢背滿文不覺有何特別,滿文離廓連輪,滿文寶和滿文云都是垂直企立與內廓兩豎平行,滿文云「岐首曲尾」,中穿四角微決,修穿明顯。










近日出現的雍正朝云南臨安局雍正七年假錢鑄品:

近日見一厚重云版假錢出現於網上,外表粗糙,正合臨安局的風格,以寬緣厚重見稱。原錢通字頂形狀向左微傾的鐵飯窩變了,該假錢通字頂作方頭通平頂狀,寶字最後一點的回鋒筆觸也沒有了。還有它的錢背滿文云的背部下方也腫起來,真錢的滿文云背部應成直線似的一豎。錢背滿文云接廓處,即外廓七八點鐘位置向內邊緣也臃腫起來了。原真錢背的中穿四角是修穿的,現在也不見了。 其邊道有點像魚脊背,因為是假錢復是以生坑品出現,即使少了鎈錢和磨錢兩工序也不覺,雖然一般泉友也不會關心,鑄錢的八個工序。但是近年雍正有價,假錢當道,泉友應該還是小心為慎。



以下是有泉友問及雍正朝云南臨安局鑄錢較少的兩個年份:




云南臨安局的雍正存世量很大, 因為鑄期長, 和昆明局一樣, 都是鑄足13年。幸好云南省原料非常豐富。云南臨安局錢最少見的是雍正六年和雍正十一年的鑄品,即雍正年間鑄錢改革的前一年和鑄重錢的最後一年,因為雍正十二年改鑄一錢二分的輕錢了。當時朝庭發覺鑄錢出現問題了,自然引起改革的必要,相信泉友都會明白。有一點我希望各位泉友不妨留意一下,就是雍正六年和雍正十一年鑄品的錢文,和雍正七年至雍正十年鑄品的錢文格調原全不同,最明顯的就是雍字和通字的寫法。我覺得這主要是雍正六年和雍正十一年這兩個年份,是清代雍正朝鑄錢制度的重要分水嶺。

我發覺現在即使找云南局的雍正錢也不容易啊! 我找來分別是六年和十一年的臨安局錢。年份我是看錢面,前輩們多說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的特徵,同年份的不同局而同省的錢就比較容易混淆了。可惜到目前為止,古錢收藏界還沒有一套完整的理論,我等後學,也只好摸著石頭過河,見一步,走一步,錯了就改。

通常我判斷鑄錢局我主要看錢背。我以為云局六年錢要注意雍字部和通字,而錢背就看滿文云了。雍正十一年的云局錢,泉友多稱之為「方頭通」,同是十一年的昆明局和臨安局很容易搞錯,它們都是稍少的云局錢。

我覺得在存世的云局錢中,有很多稀奇古怪錢文的樣本,都是目前無法解釋的。大概是因為云南省遠離京城,所謂山高皇帝遠,再加上云南土司又多,什麼事都可能發生的。




以上是個人對雍正朝云南臨安局所鑄制錢的虜淺認識,希望和同好泉友探討一下,以達拋磚引玉之目的。錯漏之處,懇請教正。



[華夏泉貨彙考-為其樑 2006]






主頁 - 新資料 - 歷史年表 - 書畫 - 錢幣 - 集郵 - 失落的文化 - 網站鏈接
由於水平有限,資料如有不當之處,還望方家指正賜教,不勝感激。為其樑












eXTReMe Tracker